新闻动态 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 Contact
搜索   Search
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一名造福了2000万患者的医者走了

2018-12-8 20:29:50      点击:
 那一年,他30岁,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组长;

  然而,他被自己的医生同行们,诊断出患有不治之症——克罗恩病。

  其实,王逸平也是想做医生的……

  1980年,改革开放第三年,王逸平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。按照学制,王逸平未来应该是悬壶济世的临床医生。

  而命运,在大学期间,发生了“神奇”转弯。

  毕业实习期间,王逸平进入癌症病房做临床医生,在这里,他遇到了“生死”。

  那天,王逸平正在例行巡房。当走到一位患者面前时,这位老大爷突然举起枯瘦的手,紧紧抓住王逸平,用颤抖的声音说“医生救救我……”这声音里全是哀求和绝望,而实习医生王逸平,除了安慰,给不了他一丝希望。

  虽然曾经庄严宣誓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,但此时此刻,王逸平无能为力!就算成为医生,他依然无能为力!

  因为,没有“药”!

  有病,没药——还有比这更令人绝望的吗?

  没有药,医生就像赤手空拳的士兵,必败无疑;没有药,重症病人就像跌入命运的深渊,诊断书就是“死亡通知单”。

  病房里的偶遇,面对生死的无力感,让王逸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——我要做药!

  本科毕业时,当同学们都在准备“毕业宴”、“散伙饭”时,王逸平跨专业考取了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。

  “我要做药”,王逸平无比坚定,可是做出一个新药,又何其艰难。

  战场上,有一种士兵叫做空降兵,从来就要面对包围;

  医药行业,也有这样一群人,天生要承受失败,这就是新药研发。

  在欧美生物医药领域,有个“双十定律”,即“十亿美金,十年时间”。

  花费十年时间、投入十亿美元,是研发新药最起码的门槛。而且,这张巨额“支票”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兑付,很多科研工作者,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出一个新药。